Skip to content

VOP | 攝影展覽情報

歡迎提供展覽訊息給我們 : reader@vopmagazine.com | 訂閱VOP電子報


微光闇影
Faint Light, Dark Shadows

時間 Date | 2017.3.11-6.18
地點 Venue | 台北市立美術館

本展發想自攝影的光影、明暗所交織掩映而成的某種影像現實,並聚焦在人的處境,在「感光」、「曝光」之餘,試圖重新凝視攝影所具有人文深度的幽暗。本展邀集數十位台灣攝影創作者,並策畫「歷史性的暗影」子展覽,透過時間性、歷史性、物理性與被拍者的暗影等四種不同屬性的影像作品,呈現攝影的時間維度,玩味於曖昧的暗影和微光。(更多資訊 More info)

© 張雍|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羅莎的傷口
Rosa’s Wound

時間 Date | 2017.2.18-4.9
地點 Venue | 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名「羅莎的傷口」出自保羅.策蘭的短詩〈凝結〉(Coagula)的意象,將「傷口」成為一個連結「時間—空間」和「個體—集體」的裂口,試圖窺見暴力與創傷如何以不同的面貌延續,並揭示脆弱性如何反應人類彼此的共存現實與需求,以喚起承擔他人苦痛的社會責任。此次參展的八位藝術家,著眼於二戰以來關於殖民、冷戰、極權、乃至於新自由主義之下的倖存者及其後代,以不同視角反覆琢磨不可見與無法言說的歷史與記憶。(更多資訊 More info)

© Kiri Dalena|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中平卓馬
Takuma Nakahira

時間 Date | 2017.2.11-3.18
地點 Venue | 亦安畫廊台北

已故日本攝影家兼理論家中平卓馬,是日本攝影史上的傳奇人物。此次展出的《循環:時間、地點、事件》系列,是中平於1971年參加巴黎雙年展展出之作,照片全數在巴黎街頭拍攝,並立即沖出、貼在雙年展展牆,數天就累積了上百張照片,隨著照片與日俱增,展覽主辦方終於出面干預,最後不得不在雙年展結束的前兩天就把展示的照片全都撤除。《循環:時間、地點、事件》是中平早期探問「何謂表現?」的實驗性作品。(更多資訊 More info)

此系列同時於芝加哥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展出,重現作品在1971年巴黎雙年展之展況。
Takuma Nakahira : Circulation
時間 Date | 2017.1.28-4.30
地點 Venue |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更多資訊 More info)

© Gen Nakahira|亦安畫廊台北提供

 

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

時間 Date | 2017.1.15-5.14
地點 Venue | 蕭壠文化園區

「近未來的交陪」基於清代以降民間社會「交陪境」的自我組織智慧,提出「交陪美學」的當代藝術政治經濟學觀點。展覽第一階段以攝影、錄像裝置在園區的多個展館中,其中A14館展出林柏樑《對視》、港千尋《傳神畫》、姚瑞中《巨神連線》以及沈昭良《STAGE》系列,呈現影像對宗教信仰文化的紀錄與詮釋。(更多資訊 More info)

蕭壠文化園區提供

 

Delete Park – 抽象化目標 – Refrain
楊雅淳個展

時間 Date | 2017.2.18-3.12
地點 Venue | 朋丁

結束了先前在台中展出的「Delete park」以及台北寶藏巖的「Good morning」個展,楊雅淳再次組合起彷彿隨拍的城市樣貌。這些偶然又看似雜亂人為風景,在楊雅淳的視線裡卻擁有著自我的強大秩序。(更多資訊 More info)

© 楊雅淳 | 楊雅淳提供

 

台北國際藝術攝影交流展
Wonder Foto Day

時間 Date | 2017.3.17-3.19
地點 Venue | 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 中4B

Wonder Foto Day進入第二屆,今年移師華山文創園區舉辦,聚集眾多國內外年輕攝影創作者面對面交流。(更多資訊 More info)

© 陳威|Wonder Foto Day提供

 

快拍慢想:編導式攝影的社會光譜
Snap Taking & Slow Thinking

時間 Date | 2016.12.24-2017.6.25
地點 Venue | 高雄市立美術館

本展邀集九位以編導式攝影創作的台灣攝影藝術家,試圖探討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問題的觀察與想像。(更多資訊 More info)

© 彭怡平|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7 香港攝影書展
HK Photobook Fair 2017

時間 Date | 2017.3.24-3.26
地點 Venue |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邁入第三屆的香港攝影書展,是亞洲少數以「攝影書」為主題的國際性專門書展。今年重回香港藝術中心舉行,將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Central藝術週於三月下旬同步展開,本屆包括香港、日本、台灣、中國、法國等多個攝影藝術出版社參展。《攝影之聲》也將參與。(更多資訊 More info)

 

餘興派對:集體舞與個人操
After Party: Collective Dance and Individual Gymnastics

時間 Date | 2017.1.14-3.4
地點 Venue | 刺點畫廊

展覽從集體與個人出發,試圖通過舞蹈形式、軀體空間,演繹群眾性及自主意志間的糾葛。此系列為舞蹈研究計劃「餘興派對」的第一部分,企圖於肢體符碼間抽絲剝繭,反映個體在舞蹈表演意涵更迭之中,處於「我」與「我們」拉扯的狀態。(更多資訊 More info)

© 胡為一 | 刺點畫廊提供

 

德國製造:從19世紀到今天的德國攝影
Made in Germany: German Photography From The 19 Century To Today

時間 Date | 2017.1.11-4.2
地點 Venue |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展覽呈現從19世紀至今的120幅德國攝影作品,從歷史性角度思考攝影語彙的變化。「攝影」自第二次大戰時期,成為報導與記錄的主要工具,又受包浩斯運動影響,成為記錄工作過程的一種方法,在藝術家與設計師中扮演重要角色。時至今日,攝影與表演和行動藝術結合,成為意義更加多元的溝通媒介。(更多資訊 More info)

© Karl Bloss |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提供

 

i am an ‘object’

時間 Date | 2017.3.10-4.4
地點 Venue | ZEN FOTO Gallery

i am an ‘object’」展出西村多美子、Emi Anrakuji、殿村任香、Tokyo Rumando、萬一一、鄭婷等影像作品,探討攝影與觀看的多義現象。鏡頭既是主體又身兼客體,並往往因角度不同,而闡發各自含義。(更多資訊 More info)

© 鄭婷|ZEN FOTO Gallery提供

 

Perpetual Revolution: The Image and Social Change

時間 Date | 2017.1.27-5.7
地點 Venue | ICP Museum

本展聚焦黑人人權、性別議題、氣候改變、恐怖攻擊、難民潮,以及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等六大主題。策展人認為,數位攝影的革新,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政治、社會、科技衝突搖旗吶喊的革命行動。(更多資訊 More info)

© Rachel Schragis|ICP提供

 

Duane Hanson Polaroids: 1979-1994

時間 Date | 2017.2.16-3.23
地點 Venue | Aperture Gallery

Duane Hanson於1925年出生,是美國照相寫實雕塑家。Hanson常於創作過程利用拍立得攝像,以利建構雕塑作品。展出的近千張底片記錄了藝術家不同的工作階段,也為雕塑和攝影作品創造出另一種觀看方式。(更多資訊 More info)

© Estate of Duane Hanson|Aperture提供

 

Go

時間 Date | 2017.2.23-6.4
地點 Venue |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工業革命後,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載具導致時空輻輳,推翻人們對距離的想像,同時也刺激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促使我們開始記錄慢速、快速和許多凍結的瞬間。藉由繪畫、雕塑、照片、錄像,觀者可以從中探尋,藝術家如何詮釋不斷加速的現代社會。「Go」為「現代系列」(The Modern Series)的第二個展覽,此系列利用舊藏品、新觀念,重新檢視作品在現代藝術脈絡的意涵。(更多資訊 More info)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提供

 

Ren Hang Naked / Nude

時間 Date | 2017.1.27-3.12
地點 Venue | Foam

中國攝影師任航於2016年獲Foam主辦的Unseen Outset單元攝影獎,此獎項每年選出一名當代攝影新秀,並於得獎次年為其舉辦個展。任航的創作多以挑逗詩意的裸體影像為主,輔以動物及花草,打破傳統「性」禁忌,用赤裸身軀勾勒顛覆常態的形與色。(更多資訊 More info)

© Ren Hang|Foam提供

 

WOLFGANG TILLMANS: 2017

時間 Date | 2017.2.5-6.11
地點 Venue | Tate Modern

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雖然在1990年代初便以深具個人風格的攝影備受關注,又於2000年獲得英國視覺藝術大獎「透納獎」(Tillmans是首位非英國籍獲獎者,也是首位獲此獎項的攝影藝術家),但這卻是他首度在英國泰德美術館舉行的個展。Tillmans的作品類型眾多,此展展出他自2003年起的作品(2003年是他的政治意識覺醒年,該年以美、英為主的多國部隊入侵伊拉克),除了攝影作品,還包括錄像、數位投影、聲音裝置等。(更多資訊 More info)

Iguazu, Wolfgang Tillmans, 2010 © Wolfgang Tillmanns|Tate Modern提供

 

Photobook Phenomenon

時間 Date | 2017.3.17-8.27
地點 Venue | 西班牙巴塞隆納當代文化中心、Foto Colectania Foundation

雖然處於數位時代,攝影書的熱潮卻不減反增,愈來愈多獨立出版社與個人出版崛起,利用創新的編輯形式,呈現多面向的視覺語言。許多攝影師發現這項媒介不僅利於展示作品,更能為創作增添實驗與想像的空間。此展以「攝影書」做為主題,展示眾多具啟發性的攝影出版品。(更多資訊 More info)

© Buen Javier|CCCB-Centre de Cultura Contemporània de Barcelona提供

 

William Eggleston: Los Alamos

時間 Date | 2017.3.17-6.7
地點 Venue | Foam

此展展出彩色攝影先鋒William Eggleston於1966年至1974年在美國南部拍攝的照片,其中包括Eggleston的首張彩色作品。《Los Alamos》系列在拍攝後四十年才被重新整理,並於2003年曝光,照片展現各種細微的生活絮語,在藝術家的鏡頭下,任何瑣碎片段都顯得格外重要。(更多資訊 More info)

© Eggleston Artistic Trust Courtesy David Zwirner|Foam提供

 

Zofia Rydet Record 1978-1990

時間 Date | 2016.11.19-2017.5.28
地點 Venue | Jeu De Paume-Château de Tours

有別於傳統學術的社會研究,波蘭攝影師Zofia Rydet利用其藝術性的直覺,捕捉下1978年到1990年的波蘭家庭與人物,構成了《Socialogical Record》。為了拍盡所有波蘭房舍,Rydet投入大量時間與熱情,累積了上萬張照片。展出還包括《Professions》與《Women on Doorsteps》兩個子系列,分別拍攝人與工作場域,以及婦女和自家庭院,探討人在社會架構下的狀態及互動。(更多資訊 More info)

© Musée d’Art Moderne, Varsovie, Pologne|Jeu De Paume提供

 

peter campus – Video ergo sum

時間 Date | 2017.2.14-5.28
地點 Venue | Jeu De Paume-Paris

美國藝術家Peter Campus首度在法國舉行個展,展出從1970年代至今的實驗錄像與靜態攝影。Campus的早期創作中,疊加多重時間點下的自己,探索人像與空間互動所產生的個人識別。1980年代起,他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交流,開始與孕育情感和想像力的自然物體接觸,試圖發現內在認知、外在感受的觀點差異。直到1990年代則回歸影片拍攝,不再從身體實驗,反倒在更多個人以外的世界發揮,了解大自然如何受到人類與光陰沖刷的蛻變。(更多資訊 More info)

© Peter Campus 2017|Jeu De Paume提供

 

高波|謹獻
Gao Bo | Les Offrandes

時間 Date | 2017.2.8-4.9
地點 Venue | 歐洲攝影之家

巴黎的歐洲攝影之家舉辦中國攝影家高波的回顧展,展出其具代表性的西藏系列一直到最新創作。高波的作品不斷游離在攝影、裝置以及行為藝術之間,深受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和老子思想的影響。他把早期的西藏系列作為素材,以顏料甚至是自己的血,在素材上進行二度創作,透過再創造的方式,試著質問何謂消失、遺跡,並在毀壞中尋找再生。(更多資訊 More info)

© BoSTUDIO|歐洲攝影之家提供

 

Watched! Surveillance, Art & Photography

時間 Date | 2017.2.18-4.23
地點 Venue | C|O Berlin

監視器、Google地圖、社群網站的出現使人們無所遁形。這些媒介科技模糊了公私領域之界線。從政府到民間,監控系統與人類已然息息相關,其運作牽動著「攝影紀錄」。當代藝術與媒體理論如何讓我們深入理解監控與被監控的過程?此展透過臉部辨識、街景服務、虛擬動畫等,試圖讓人們思索今日無所不在的社會監控。(更多資訊 More info)

© Adam Broomberg & Oliver Chagrin|C|O Berlin提供

 

Josef Koudelka La fabrique d’exils

時間 Date | 2017.2.22-5.22
地點 Venue | Galerie de photographies – Centre Pompidou, Paris

1938年出生於捷克的攝影家Josef Koudelka,早年曾為航太工程師。1968年他拍下布拉格之春事件,以P.P.(Prague Photographer,布拉格攝影師)匿名發表。隔年,這張照片獲得海外新聞俱樂部羅伯.卡帕攝影金獎(Overseas Press Club’s Robert Capa Gold Medal)。此後,Josef離開家鄉,流亡各地尋求政治庇護,後來加入馬格蘭通訊社。此次於法國龐畢度中心的個展中,展出了包括Koudelka於流亡期間所拍攝的《Exiles》系列、從未發表過的攝影作品,以及難得一見的系列自拍照。(更多資訊 More info)

Josef Koudelka France, 1987. © Josef Koude

 

Gillian Wearing and Claude Cahun: Behind the mask, another mask

時間 Date | 2017.3.9-5.29
地點 Venue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英國當代藝術家Gillian Wearing和法國攝影家Claude Cahun的成長背景雖然相差七十年,但卻擁有相似的創作意圖。她們嗜於自拍,並透過角色扮演探討身份、性別的真實性。展覽透過兩人的作品提問:我們究竟是在表現自己,還是在扮演他人?(更多資訊 More info)

© Gillian Wearing |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