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


文 / 周郁齡

「持放映機的人」是高重黎在英國首次的個展,高重黎的創作結合了電影、繪畫、攝影、雕塑、與裝置等等不同的媒材。在他的作品裡,不能否認地受到許多歐洲前衛電影的影響,如此電影文化的轉譯最早是由《劇場》(1965-1968)開始,介紹了如亞倫.雷奈,尚盧.高達等歐洲導演的作品,並也開始了台灣的實驗電影創作。經由文化轉譯到自我語言的創造,也可見在高重黎的創作裡,特別是他改造了多種電影機具,這些手工的改造皆反映了台灣當代複雜的社會經濟與媒體歷史。高重黎思考,由歐美發明的各種視覺/電影機具如何傾銷或內化為台灣視覺文化的一部分,由零件拼接,結合8釐米影片與手繪動畫,他創造了一系列「光化學機械性活動影像裝置」,以及近期在網路上開始收購一系列幻燈片,視覺機具與歷史照片,並創生了特殊的 「幻燈簡報電影」。

改造電影機具可以是一種批判的姿態,他曾提及:「西方的電影史是一個向攝影機傾斜的歷史」,也認為攝影機的位置正在改寫中,這是一個可以把放映機與攝影機對立起來的關鍵時刻。若攝影機代表的是攝影者的觀點,則放映機直接的接觸面其實是觀者,觀者的視覺經驗、感受,甚或認同都由投影機的位置決定(台灣的普遍電影史來說,許多電影工作者是先從影痴,入迷地電影觀者的角色開始,高重黎也不例外)。為了創生一個具有批判觀點的觀者角度,他改造投影機,並著迷地收集許多被(第一世界)淘汰的視覺裝置。高重黎是一位自學的媒體考古學家,不斷地創造特異極具自身特色的電影歷史。

高重黎在早期的實驗電影,如,1987年的「家庭電影」便擅長透過個人故事與自傳折射國家寓言(allegory)。「持放映機的人」展出「我的陳老師」(2010),這是一件電影日記,剪輯與陳映真和友人出遊的8釐米影片,並以近似紙芝居的形式以手繪投影陳映真的生平試映。此展亦展出「遠離伊拉克」(2003),名稱採用自由克里斯馬克、亞倫雷奈、尚盧高達、安妮華達、克勞德雷路許、尤里斯伊文思、威廉克莱因在1967年一起合作以反越戰為題跨越類型的反戰電影,Loin du Vietnam。影射經典的反戰電影,高重黎試圖凸顯作品的政治性,他以平日拍攝的家庭影片,隨手紀錄的街景,以及紀錄在2003年勞動黨發起抗議英美入侵伊拉克遊行作爲此片的剪輯材料,凸顯在島內因選舉而隨時可見的政治口號如何滲透至日常生活中,片中勞動黨發起抗議英美入侵伊拉克的片段,正與我的陳老師片頭相呼應,在同一場抗議行動中有台灣戰後兩位最重要的左翼份子陳映真與林書揚的參與。此次也展出「幻燈簡報電影Ⅰ:人肉的滋味」,這件作品的主角是在國共內戰期間射向高重黎父親的一顆子彈,從穿越皮膚,滯留在父親體內之後,這顆子彈便經歷了甘迺迪遇刺,西班牙內展,國共內戰,等等跨越200多年的歷史,藉由子彈的自白,「人肉的滋味」帶領觀者經歷了全球的殖民與去殖民史。

「持放映機的人」亦透過檔案文件,照片,雜誌等文件爬梳《劇場》的簡短歷史,以及陳映真參與劇場並離開之後,發展的一系列社會寫實主義文學。亦展出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作為陳映真和高重黎個人生命交集的起始。此外,也展出高重黎早期實驗電影,「那張照片」(1984),試圖以多種電影語言翻拍Josef Koudelka Gypsies (1975) 攝影集中一張家庭憑弔死者的照片,試圖尋找攝影與電影之間縫隙可能創作空間。展出「息壤」首次在東區廢棄的公寓裡第一次展出的照片。與高重黎在侯孝賢「童年往事」電影中飾演的攝影者,表哥角色的劇照。與之並置的是,高重黎在2007年手工改造裝置「持放映機的人」,此檔案櫃試圖以文件與物件串起高重黎身為「持攝影機的人」到「持放映機的人」的角色轉變。

展覽的相關活動包括一場在5月14日於倫敦LUX: Artists’ Moving Image 舉辦的「LUX Salon: Kao Chung-Li and Experimental Film in Taiwan」電影放映與座談會。此座談放映從未在英國曝光過的台灣早期實驗電影,包括,參與劇場在1966年舉辦的實驗電影發表會,莊靈的《延》(1966),與張照堂在1973年拍攝的《剎那間的容顏》。此外也放映高重黎早期的實驗電影,《家庭電影》(1988),《遠離伊拉克》(2007),與高重黎最新世界試映的作品《幻燈簡報電影之七 延遲的次點 —堤2》。此講座邀請 George Clark 泰德現代美術館電影助理策展人擔任主持,在放映開場George Clark提供一則1960年代新聞影片名為《進步中的台北》,此為政府宣導短片呈現井然有序,進步並開發中的台北市容。以此對比莊靈《延》作為一種家庭電影式私角度的視野,作為「實驗電影」的開啟成為電影觀點的突破。並由「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的策展人周郁齡,談論台灣早期實驗電影,尤其以60年代《劇場》為例,討論電影文化如何由轉譯在台灣開啟實驗電影創作,並在60年代中期與香港如羅卡,金炳興的交流間接開始了香港的第一波實驗電影運動。此座談也特別邀請張世倫深入探討高重黎作品裡,電影文本的互文性,特別分析高重黎的新作《幻燈簡報電影之七 延遲的次點 —堤2》探討作品裡,攝影,電影,記憶,與彌賽亞概念複雜的辯證關係。


周郁齡 ,「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策展人

照片 | 周郁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