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Photographs Not Taken》

文 / 李威儀

這是一本談論攝影卻又沒有任何攝影的書。聽起來有點弔詭,但的確,這本書邀集62位知名攝影師撰文,卻不談他們拍到了什麼,而是如標題所說的,談他們「沒有拍下的照片(photographs not taken)」。

通常我們關心攝影家拍到了什麼,多過於他們所沒拍到的,一如我們評論音樂創作者的樂曲,而不是他們的靜默,因此這個切入點構成了令人玩味的命題。評論家Lyle Rexer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寫道,「實在而言,這裡所收錄的私人軼事,反應了一種現今正在滋生的攝影的『危機』,這個危機和[攝影]這個文類的自覺,以及影像在媒體飽和世界中的角色產生的各種矛盾心理有關。」

書中,Roger Ballen、Amy Stein、Alec Soth等攝影師們回憶著那些自己沒有拍下的、拍不下的、刻意不拍的、遺失的、意在言外的……種種可能成為照片卻又未成的時刻。但不論原因為何,當照片沒有被拍下,而成為印在腦海中的影格與記憶片斷時,談論這些未實現的「照片」,卻得以更加清晰地讓我們反思攝影的功能、它形塑的記憶,同時檢視我們對於攝影本身的想像。

Elinor Carucci寫到她在生下一對雙胞胎之後,在母親與攝影師角色間的掙扎,「即使只要1/250秒,但我甚至沒有1/250秒」,因為照顧孩子而捨棄很多攝影時機,只能讓「那些照片存在我的眼裡」; Mary Ellen Mark後悔著她太晚才開始拍照,高中以前的黃金青春記憶歷歷在目(像是初吻),卻沒有留下生活紀錄,「雖然記憶一直跟著我,但如果它們能成為在印樣(contact sheet)上真正的影像,那就太棒了,尤其是當我長大後所有事情都誇張而快速地變化」; 戰地攝影記者Tim Hetherington談到他在西非拍攝反叛軍激烈戰鬥時,因經歷死亡邊緣的身心疲累與空白使他無法拍下眼前的場景(他在報導利比亞戰事時不幸遭炮擊而逝世,遺留了影像和未竟之志,是新聞攝影界的一大憾事)。那麼,如果這些未成「照片」的過往記憶,並不因沒有照片而褪色消逝,照片又如何與我們產生了記憶的情感連結? 我們為何需要照片?

已故著名攝影家André Kertész曾說,「相機是我的工具。透過它,我賦予周遭事物存在的理由。(The camera is my tool. Through it I give a reason to everything around me.)」照片可以誘發記憶,也可以創造記憶,它提示意義,也建構意義,並因為攝影眼見為憑的寫實特性,在作為記憶的代表與刺激上,較文字或其它藝術更勝一籌,一個「彼存在」的片斷於是更容易成為「此存在」的表徵。但即便是照片——這個記憶的代表物、刺激物——爆炸的今天,人類並沒有停止使用大量的影像來證明和提醒自己及世界的存在,反而更加迫切地需要它。這令人想起傳播界一則幽默卻一針見血的笑話,「如果森林裡有一棵樹倒了,但新聞沒有把它報導出來,那麼這棵樹算不算真的倒了?」同理而言,如果樹倒了而沒有被拍下來,是不是它也不算倒了? 或者說,如果一個普通人一輩子都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包括繪製的肖像),那麼他是不是白活了呢?

照片究竟創造了什麼,在書裡未有特別的回應,但我們可以見到當失去了照片,我們將怎麼樣看待我們的世界。本書編者、美國攝影師Will Steacy在序文中指出,攝影師的「這些心靈底片(mental negatives),描繪出了一個無法容於單張畫面裡的未經編輯的世界。」在我們對未被拍下的時光注入記憶的情懷時,世界如何被我們編輯又如何不被編輯,則是在放下相機之後更需面對的事。 


《Photographs Not Taken》| Will Steacy編 | Daylight出版 | 2012年 | 232頁 | 平裝 | 5.5 X 8 inches | 英文 | ISBN: 978-0-983231-61-5


本文出自《VOP攝影之聲》#5: 記憶 Memory,2012年